院长刘永议国是畅谈核聚变及核工业人才培养

作者:编辑: 发布时间:2017-03-14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学院名誉院长刘永同代表委员议国是

近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学院名誉院长刘永同代表委员议国是,畅谈核聚变及核工业人才培养。

刘永院长在谈到受控核聚变时,他说,受控核聚变还是一项未来技术,即使经常大步跨越,离万里长征的目标还远着呢我们这行不可能频繁出现重大进展,也不可能投入就有成效,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众所周知,受控核聚变是人类一劳永逸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目标,核聚变反应堆被称为人造小太阳。 中国有两个人造小太阳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其中一台就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HL-2A)。就在前不久,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完成的第一壁半原型件在全世界率先通过高热负荷测试,达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在规模化制作ITER第一壁技术上迈进了一大步。第一壁是ITER装置核心部件,在运行时直接面对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保护外围部件和设备。核聚变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几百号人长时间共同奋战才能达成目标。

刘永院长说,今天,我们仍然保持了三线时期的埋头苦干精神,不管外界有多浮躁,我们那儿始终汇聚了一批常年撸起袖子干活的人。大家各有分工,像生产线一样,谁也不能掉链子。”“团队成员在任务艰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以超出常人想象的辛苦来应对挫折,迎着希望的曙光往前走,我认为他们就是在践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甚至可以说是拼命干了。

在谈到核工业人才培养时,刘永院长说,目前核工业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水平还远不能满足规划需要,尤其是技术骨干的缺失更是核工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加大核专业基础人才培养力度,搭建骨干人员培养与深造的高端平台,刻不容缓。他建议,在本科基础教育阶段,合理增设核相关专业,扩大现有招生,加速培养一批基础人才。其次,加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力度,壮大高层次核专业人才队伍。我国核领域基础人才缺乏,将会直接影响未来核工业高效发展。依托现有核工业集团或涉核高等学校的资源和能力,在国家相关部门如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尽快组建高端、专业、脱产、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或再教育机构,为我国在职核从业人员提供深造平台,全面提升核从业人员技术水平。